欢迎访问:武昌首义学院新闻与法学学院网站!

学校首页

武昌首义学院新闻中心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要闻   >  正文

打破学科壁垒 集群发展专业

[中国教育新闻网]武昌首义学院解开“新文科”人才培养“密码”

发布时间:2021-10-14 08:59:34 来源:武昌首义学院 阅读次数: 【字体:


中国教育新闻网10月12日讯张璐 阮萱)“武昌首义学院毕业生专业水平过硬,思维活跃,综合能力强,正是我们企业急需的人才。”“我们希望能多举办几场招聘会,引进更多像武昌首义学院毕业生这样的优秀人才……”今年毕业季前夕,很多企业频频向湖北省武昌首义学院新闻与文法学院毕业生抛出橄榄枝。

近年来,武昌首义学院紧密对接地方人才需求,不断探索“新文科”建设,着力培养具有新文科交叉能力的一流本科人才。从2000年创办至今,新闻与文法学院一路创新探索,已发展成为学校“新文科”建设的金字招牌。

瞄准社会发展新需求,推动传统文科更新升级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对跨学科综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也对新时期文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传统文科专业在融合改革中特色不鲜明,不能适应当前‘新文科’紧缺人才的需求。”武昌首义学院副校长、新闻与文法学院院长石长顺认为,在当前传统行业面临转型发展的背景下,作为与业界紧密对接的文科教育,必将顺势而为、应势而变,以融合型专业集群建设为重点,打破学科专业间以及跨学科专业的壁垒,形成以数据应用为核心、内容生产与用户运营为两翼的专业集群融合特色,培养交叉融合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学院结合自身特点,提出了“向媒体融合转型”的发展理念,并以“新闻与信息传播大融合”为主根系,强化专业交叉的集群发展。

2013年,学院申报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获批。该专业以新闻传播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交叉为背景,打造内容为主、数据与运营为辅的专业特色,构建“数据+”型卓越新闻人才的培养体系,为新闻传播学科融合提供了基础平台,也为新闻学、广播电视学专业的转型奠定了基础。

2015年,学院根据湖北地区广播电视编导人才需求“逆势”上扬的趋势,结合学院相关专业(广播电视学)坚实的学科建设基础,申报开设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自此,学院拥有了文学、法学、艺术学三大学科门类;新闻与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中国语言文学、法学四个一级学科;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编导、汉语言文学、法学六个本科专业。

依照各专业的前沿趋向,学院布局六个专业建设对应分支领域的专业方向,形成集群式的专业发展模式。

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打造引才聚智强磁场

近年来,学院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确立了与社会发展和业界融媒体人才需求相适应的教学培养目标,构建了“以学科融合为基础的理论平台、以融合新闻传播为核心的新文科课程平台、以融媒体流程为情境的创新实践平台、以校媒合作为基础的融媒型人才孵化平台”的人才培养体系。

“新文科人才培养能否做好,关键看教师。”在探索新文科建设之初,石长顺提出:“要探寻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与协同教育模式,建立一支融合型知识结构的教学团队,并在教学环节采用全媒体团队协调模式,探索板块化教学,通过项目建设连接关系,实现交互式工作。”

学院坚持“请进来”与“送出去”相结合,一方面引进和聘请业界融合领域专业人士,作为兼职教师和学生学业导师;另一方面选拔教师分期分批轮流进入新媒体集团挂职锻炼。这样既解决了融媒体师资短缺问题,又引导教师由传统新闻传播教育者角色向“全能知识”的融合指导者角色转变。同时,扩大与新兴主流媒体和互联网科技企业的合作维度,深化产教融合,实现人才培养的协同管理。

在课程设置上,紧扣融媒体人才培养目标,设置支撑“学科基础-融合平台-专业特色”专业核心能力指标的课程模块,在新闻学、广播电视学、网络与新媒体等专业间实施跨专业的交叉选修学分机制,并以融合新闻传播学的基础课为主体,构建“复合课程组”,建立基于专业共享的融合新闻学基础课程、核心课程、专题课程和实验课程组。

与此同时,创新“仿真实践”多元化场景,根据现代传媒融合传播的生产流程及构架,改造传统新闻传播教育的教学流程,以“新闻流”的理念重塑融媒体传播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并以融合大编辑部为中心,打造从新闻协作采集、素材整合管理、统筹编辑到全媒体渠道发布的全部流程,将“新闻中枢”“中央厨房”等理念植入系列实验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

2019年5月,学院将5G网络直播技术引入《影视编导概论》课堂教学。师生利用新引进的5G网络直播技术,通过报纸、网络、电视、直播、微博、微信等多个平台,对新闻事件进行全方位传播和立体化呈现,打造“人文+技术”的教学场景。

“5G网络直播教学科技感十足,让我们对传媒行业的影视传播技术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编导专业学生何莉萍“点赞”了这堂课,“太有意思了,让人意犹未尽”。

新闻与文法学院副院长余林表示:“5G技术打通了各媒体平台,实现了中央厨房式的资源统一调配,这是学院着力新文科改革的一次试炼,也是强化对接新兴产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有力探索。”

创建实操“练兵”新平台,架设人才培养快车道

新闻与文法学院始终紧盯未来传媒业对融媒体人才的紧缺需求,投入近1000万元,创建与媒介融合对接的全真实验“练兵场”,努力实现校内校外一条线,强化学生实操训练,让学生在校即成为“媒体人”。

2013年,学院自主打造一报、一刊、一网络电视台、一网站和一个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的全真融合传播情境的“五个一工程”,并于2014年建成融媒体2.0实践实训中心,以“内容生产+互联网运营”为主要业务组成,以互联网思维、数据思维、产品思维为引导,培养专业能力与岗位需求零距离对接的全媒体型人才。

2018年,学院创新提出“智慧小厨房”媒体融合建设理念,以“中央厨房”模式,对原先分散的实验室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实践育人功能和效益的最大化。2019年11月,湖北省高校首家媒体融合仿真实验中心正式揭牌。

2021年3月,学院学生实训平台再次升级,武昌首义学院直播实训基地揭牌。该教学基地融合直播与短视频教学培训、学生就业供给、新媒体创新创业、对接品牌供应链等于一体,面向全校师生开放,并合作对接社会资源。

余林说道:“我们希望能通过这一‘融媒体练兵场’,让全院所有专业学生结合所学专业,有侧重点地对新闻采编的所有内容形态、业务流程都进行一次大演练,经过融合媒体多元化的培养,更好地提升就业竞争力。”

在积极打造校内实践实训平台的同时,学院也不断拓宽校外实习渠道。学院与29个单位合作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真正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及时了解用人单位需求,有针对性地补齐短板。

校内外“双循环”的实践实训模式,让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新媒体技术运用能力、媒介运营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都得到极大提升。近年来,该院学生在各类国家和省市级专业大赛中,斩获奖项120余项。

风雨兼程二十载,新闻与文法学院始终坚持以“入主流、上台阶、创特色、出人才”为发展目标,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富有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学院在不断探索和突破中,焕发出勃勃生机:新闻传播学获批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广播电视学专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先后获批湖北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广播电视学专业获批湖北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入选湖北省荆楚卓越新闻人才协同育人计划;“融合新闻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获批湖北高校省级教学团队;网络与新媒体教研室获批湖北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未来,学院将继续围绕‘双一流’和‘双万计划’建设目标,以新文科人才培养标准为引领,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具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感、融媒体传播责任感、掌握新型主流媒体传播应用技能、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努力打造民办高校新文科发展的标杆。”谈到学院的未来发展,石长顺信心满满。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