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新媒体专业10周年系列论坛举办第二讲
长江日报记者分享融媒体时代新闻发现与价值挖掘
发布时间:2023-12-11 09:38:12 来源:新闻与文法学院 阅读次数: 【字体: 大 中 小】
在融媒体时代,如何发现新闻并充分挖掘其价值?12月8日,长江日报资深记者明眺生应邀来到我校新闻与文法学院,为2022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部分学生,做了一场主题为《融媒体时代新闻发现与价值挖掘》的新闻实操讲座。
本场讲座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10周年系列论坛第二讲,举办地点在成学楼105教室。讲座由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负责人樊国庆老师主持。
主讲老师明眺生是长江日报主任记者,有31年新闻从业经历。他曾经担任过政法、民政、城建、农业、园林和林业等10余个行业的战线记者,其中园林和林业战线深耕了17年。职业生涯中,他先后获得过市级以上好新闻奖40余个,包括全国晚报头条消息大赛特等奖。
明眺生在分享时认为,融媒体时代,短视频、移动直播、无人机、虚拟现实(VR)、H5、人工智能、三维特效等新技术不断出现,并与媒体融合,大大丰富了新闻作品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手段。主流媒体的记者也在不断突破自身的局限,向真正的全媒体记者转型。他自己也正由单纯的文字记者,向复合型记者转变;由单兵(种)作战,向多兵(种)(团队)合作转变。
“无论新技术如何发展和应用,内容仍是王道。”他说,技术催生内容,但技术仍是为内容服务,没有好的内容,新技术再多、再好的,新媒体产品也会沦为炫技。而要生产好的内容,新闻发现始终是第一性的。新闻无处不在,但需要一双发现的眼睛,没有发现就没有新闻。
明眺生以新闻作品背后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分享了自己发现新闻的7种路径:通讯员和读者爆料、观察思考发现、采访中再发现、会议上发现、从材料发现、社交媒体上发现、从媒体报道中发现、其他方式发现。
一个从会议材料和领导讲话稿上都找不到新鲜内容的会议,别人都在玩手机或看报纸,明眺生仍旧认真地听,结果领导讲话时讲着讲着就脱了稿,讲出了一个即将实施的新举措。他意识到这是一个重要新闻,会后独自留下采访,挖出了一篇头版头条消息。
各种各样的人才招聘会上,他往往能通过招聘简章上的一句话,或一两个关键词,就采写出一篇独家新闻。《父母犯过罪,女儿不能当空姐》《船厂招工看重“意志坚强”》《一单位承诺“简历保密”,大学生叫好》等新闻作品,线索均来源于这样的“从材料发现”。
观察思考发现是许多优秀记者的特质,明眺生虚心向这些记者学习,不断提升自己通过观察思考发现新闻的能力。例如,新洲涨渡湖“网红湿地”是如何形成的?明眺生通过观察思考,深入采写,反复求证关键事实,最终写出了《万株池杉水淹3月不死造就“网红湿地”》的整版深度报道。
明眺生还分享了新闻发现后通过价值挖掘,实现媒体融合的典型案例。武汉主城区最高峰顶冠峰,曾经因为开山取石而成为全市创面最大的山体,2019年以来,经过持续修复,今年6月变身为一座美丽的郊野公园。他从武汉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角度,采写成高质量的独家消息,在长江日报头版头条刊登。报社微信、微博和视频制作团队在以他的稿件为基础,也融合长图、动图、动画、创意短视频等技术的新媒体产品,在全媒体平台发布后,产生良好的反响。
令人钦佩的是,明眺生不仅分享了自己职业生涯中成功的案例,也分享了失败的案例。他以此告诫“未来的记者”,每次采访前务必做好准备,采访中要力求把新闻事实弄得准确无误。在融媒体时代,如果记者提供的基础稿件有误,发稿后需要修改,那么每一次修改,后面所有的团队及环节都要相应地修改,这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会浪费同事们大量的时间。他这种自我揭短的勇气和真诚的敞开分享,让听课的同学们很受感动。
在互动环节,有同学提问:“如何在信息繁杂的互联网中,发现新闻线索,并挖掘其新闻价值?”明眺生认为,网上多数新闻,自己只是受众,如果感兴趣,持续关注即可,不一定要介入采访。如果是本地关联性较强的新闻,自己发现有的角度媒体没有报道,或报道不充分,而读者又十分关注,可以投入采访。采访时要尽量找到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和最了解情况的关联人士,采访到第一手资料。
干货满满的讲座结束后,同学们都感到这堂新闻实操课收获多多。网络与新媒体2203班王雅鹂表示,经过这次讲座,她深刻认识到了如何挖掘新闻价值,寻找新闻线索,对她以后成为新闻记者有很大的帮助。网络与新媒体2203班曹锦荣表示,希望学院多邀请一线记者和编辑老师来学校授课,提高自己的新闻发现能力和采编水平,将来走出校门能更快地满足新媒体工作的需求。
记者 林依诺 刘润琪
审稿 樊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