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文法学院
学院及专业介绍
新闻与文法学院始建于2000年,学院开办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编导、汉语言文学和法学六个本科专业,涵盖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中国语言文学和法学四个一级学科。
我院学科及专业建设成绩突出,建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融合新闻学导论》、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新闻传播学)、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广播电视学、网络与新媒体、新闻学)、湖北省一流本科课程(融合新闻学导论、法律诊所)、湖北高校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与湖北广播电视台共建)、湖北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广播电视学)、湖北省荆楚卓越新闻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网络与新媒体)、湖北高校省级教学团队(融合新闻学系列课程)、湖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网络与新媒体教研室、广播电视与视听新媒体教研室)、校优势学科群(信息传播与影视艺术)、校首批品牌专业(广播电视学)和校创新团队(智能传播创新研究团队)。
学院实验与实训中心根据学科分布与专业实践需求建设有3个子中心,包括媒体融合仿真实验中心、法律实务仿真实验中心、融媒2.0实训平台,占地总面积1585平方米,实验室仪器设备900台(套),设备总资产1000万元。
学院建有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北京巨量引擎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荆楚网、洪山区政府、新河街学校、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湖北法辉律师事务所等30多家校外实习基地。 学院重点建设“五个一工程”实践平台,即《南湖新报》(一报)、《南湖学园》(一刊)、4G媒体校园新闻网(一网)、先锋视讯网络电视台(一台)、湖北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一基地),全力打造新时代教学与科研新品牌,开创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仿真实训为平台的专业教育新模式。
学院共有专任教师93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55%,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89%。近年来,学院教师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课题8项,校级教研课题31项,出版专著、教材18部,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其中权威和核心期刊论文20篇。教师荣获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九届“学会奖”一等奖,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湖北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特别贡献奖”等。
近五年来,我院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活动,荣获20多个国家级奖项,100余个省级奖项。
历年来,我院共为社会输送本科毕业生7400多人,培育出一批学业标兵和业界骨干,一批批学生考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同济大学、四川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重点院校硕士研究生或海外攻读学位。大批毕业生进入上海卫视、湖南卫视、深圳卫视、南方都市报、中国新闻社等国内一流媒体,在搜狐网、新浪网、腾讯等国内网络媒体第一方阵里也有我院优秀毕业生任职,同时大量毕业生活跃于国内知名律师事务所、公检法等国家机关及企事业单位。
各专业介绍
新闻学(智能新闻传播方向)(本科,四年制,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基础和较高的新闻传播素养,适应新时代智能传播需求,具备较强的新闻采写编评摄录等专业基础能力、智能化的新闻内容生产与传播等核心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智能传播应用基础、智能新闻传播实务、新闻学概论、传播学原理、中国新闻史、外国新闻史、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摄影、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数据新闻、新闻传播法规与伦理、音视频制作、广告学、公共关系等。
就业领域:毕业后能适应智能化信息传播需求,能够在报社、广播电视台及其网站/微博/微信/APP等各类新闻媒体中从事新闻报道、编辑、摄影、广告等工作,也能在各类新媒体公司中从事新闻内容生产与运营等工作,以及在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宣传策划、内部报刊采编、新媒体账号运营等工作,还能在各类广告公司从事广告策划、文案写作等品牌传播工作。
网络与新媒体(本科,四年制,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具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新闻传播学与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知识,掌握融合新闻传播的基础理论与前沿应用,熟练运用融合创新思维、数据与用户思维从事融合内容生产、新媒体可视化设计与新媒体运营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网络与新媒体概论、传播学原理、传播研究方法、全媒体新闻采写、融合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编辑、网络与新媒体评论、摄影基础、网络舆情监测与研判、网页设计与制作、产品原型设计、网络与新媒体运营、用户运营与分析等。
就业领域:毕业生可在政企事业单位网络与新媒体平台、互联网公司、“互联网+”事业部门、新兴媒体机构从事内容编辑与策划、用户与社群运营、产品策划与可视化设计、基础数据抓取与分析等相关工作。
广播电视学(视听新媒体方向,本科,四年制,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人文社科素养,适应广电媒体深度融合的需求,掌握广播电视及视听新媒体理论,具备视听内容生产与融合传播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传播学原理、摄像、广播电视新闻报道、视听文本写作、电视编辑学、视听新媒体制作、视听评论、融合新闻学、视听传播概论、视听新闻传播策划、视听专栏、数据新闻、手机短视频制作等。
就业领域:在电视台、广播电台、网络广播电视台、短视频平台和互联网公司等新媒体行业从事记者、编导、节目策划与制作、信息采编与管理工作;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宣传、官方网站及视听新媒体运营、短视频制作、互联网直播等工作。
广播电视编导(本科,四年制,艺术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及视听新媒体行业发展需求,掌握视听节目编导、策划、制作等方面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具备较高影视理论修养与艺术鉴赏能力的创意应用型人才,能从事广播电视、电影、文化部门和视听互联网企业等领域的广播影视编导工作。
核心课程:艺术学概论、传播学原理、影视导演基础、摄影、摄像、影视编辑学、非虚构文本写作、虚构文本写作、视听新媒体制作、媒介融合导论、手机短视频制作、纪录片编导、综艺栏目策划等。
就业领域:毕业生可在电视台、广播电台、视听新媒体行业等从事节目策划、编导、主持等工作;在各种影视公司、广告公司或文化传播公司从事摄影、编导、剪辑及制片工作;也可胜任专业摄影、独立制片人或自由撰稿人、短视频制作、互联网直播等工作。
汉语言文学(本科,四年制,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新时代中国语言文学的人才需求,具有深厚的人文素质和较强的文学修养,掌握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与专业知识、语文教学及文学创作实践技能,有较强阅读写作能力、文学审美鉴赏能力和跨媒介文本创作能力,能胜任教育、文化、传媒机构和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世界文学、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文学批评、写作、创意写作、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等。
就业领域:在各级党政机关从事公务员工作;在中小学、培训机构和海内外相关学校从事语文教育、培训及对外汉语教学等工作;在新闻出版、文化宣传等部门从事记者、编辑、宣传、策划等工作;能胜任网络与新媒体编辑、运营和企事业单位文秘、宣传、文本策划和行政管理等工作。
法学(本科,四年制,法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全面依法治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诚信求实的人文情怀,拥有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具备坚实的法学理论基础及系统的专业知识,精通民商法实务,能广泛适应各级政府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监察机构、律师事务所、金融机构及企、事业单位等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法律人才。
核心课程: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法理学、中国法制史、宪法学、刑法总则、民法总则、刑事诉讼法学、经济法学、民事诉讼法学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法律职业伦理、国际法学等。
就业领域:在各级政府部门从事公务员工作;在各级法院、检察院从事司法工作;在企事业单位从事法务及企业合规管理等工作;在律师事务所从事律师等工作。
序号 | 专业门类 | 学科门类 | 学制 | 学位 | 学科专业成果 |
1 |
新闻学 | 新闻传播学 | 4 | 文学 | 省级重点培育学科、省级教学团队、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校优势学科群,校创新团队 |
2 |
网络与新媒体 | 新闻传播学 | 4 | 文学 | 省级重点培育学科、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荆楚卓越新闻人才协同育人计划、省级教学团队、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
3 |
广播电视学 | 新闻传播学 | 4 | 文学 | 省级重点培育学科、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级教学团队、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我校首批品牌专业建设项目,校创新团队 |
4 |
广播电视编导 | 戏剧与影视学 | 4 | 艺术学 | 省级教学团队、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校优势学科群,校创新团队 |
5 |
汉语言文学 | 文学 | 4 | 文学 | 省哲学社科重大项目,省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
6 |
法学 | 法学 | 4 | 法学 | 国家邮政局社科项目,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
详细介绍,请点击专业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