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昌首义学院新闻与法学学院网站!

学校首页

武昌首义学院新闻与法学学院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要闻

研讨新技术人才培养路径 推进智能融合专业建设改革

——吕院长会议发言50余次强调“智能”关键词

发布时间:2023-12-21 16:26:54 来源:新闻与文法学院 阅读次数: 【字体:

最后一张了

  • 最后一张

 

12月17日,我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举办“新AI、新技术、新路径”主题研讨会,邀请了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广播电视学会、北京清博等学界和业界的专家、学者,就AI赋能下新闻传播一流专业实践的发展趋势、挑战和机遇进行了研讨。

研讨会上,院长吕尚彬教授先后致欢迎致词和总结发言,除了对专家、学者贡献的智慧表示感谢外,特别对新法学院在智能传播领域大背景、大困惑时期,如何拥抱AI赋能,如何优化和提升专业建设思路、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一流专业建设提出了要求和希望。

开幕致辞以及会议总结发言,吕院长50余次提及“智能”这一关键词,强调这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驱动力,坚定了学院推进智能融合人才培养的目标,会议研讨也是积极推动落实学校“内涵建设、特色发展、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重要内容。

吕院长介绍,我们已经进入到了智能社会,见证了从简单算法到高度复杂的大语言模型的巨大进步,技术环境从弱人工智能时代,迈入强人工智能时代的门槛。 作为智能社会最敏锐的感知者和行动者,新闻传播领域的产学研究最近几年在智能化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卓越成效的探索。新闻传播行业的变革步伐非常迅疾,智能化浪潮波澜壮阔,正在加速推进。

吕院长认为,本次主题会议主要探索如何促进新闻传播教育在新的智能技术环境、智能传播行业环境中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以及能够培养出适应智能设备需要的优秀的技能型、应用型智能传播人才。对专家、学者们的研讨和发言,吕院长深有感触。他说,会议内容非常具有启发性。

启发之一,先进高校的探索经验让学院的专业建设看到了路标。新媒体人才培养过程中,已经形成的华中大的“文工交叉”的人才培养模式,华师大的人才培养“工”字形模式,武大的培育“有思想的新闻人、负责任的传媒人”跨学科、人机协作、数智教育模式,黄冈师院的探究式、赛事驱动、项目式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先进经验,为我校提供了路标。

启发之二,先进企业的探索让学院洞察了智能传播人才市场的需要。来自业界湖北广电、清博智能、镝数科技、神州数码的专家,交流了AIGC再造行业业务范式,智能应用将更高能、更全能、更节能、更智能,AIGC内容生成与创作要可为、有为、能为、不为……,代表们不仅带来了企业在智能业务中的最新探索与应用,而且突显了业界关于智能传播人才的需要。

启发之三,本次会议围绕的智能实践的思想、观点交流坚定了学院人才培养智能融合探索的信心。专家交流的传媒AI专业素养新内容,智能算法对新闻传播全链条、全过程嵌入,AIGC内容创作机制,碳基愿景与硅基现实的企业化等思想观点,丰富了我们的思路,开扩了我们的视野,坚定了我们推进智能融合人才培养的信心。

启发之四,会议专家的主题发言为学院的三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和其他专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工具箱。来自业界、学界的所有专家的发言和报告,极大地丰富了专业建设的思路,已经成为我院推进学科建设的工具箱。

吕院长指出,会议成果对学院专业和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推动性。武昌首义学院是一个技能型、应用型高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要不断地接近前沿、接近市场、接近产品、接近服务。来自互联网教育和产业前沿的鲜活的思想和指引,帮助各专业进一步了解人才市场的需求、技术探索的最新领域、人才培养的最新理念思路和途径。会议产生的成果,具有很强的可执行性、实操性。也需要各个专业负责人、教师逐步消化,不断转化,持续深化。

吕院长强调,会后学院将充分地吸收会议成果,认真梳理六个本科专业的建设思路与人才培育模式,在智能传播、智能融合的轨道上建设一流专业。一方面,“大新闻”的网络与新媒体、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编导等专业要拥抱“AI赋能”,优化和提升专业建设思路、人才培养方案,强化智能传播人才培养的优势与特色;另一方面,文法系的法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也要不断地接近、融入智能网络行业,积极探索智能型法学、智能型汉语言文学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路径。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以智能传播、智能融合为特色的武昌首义学院新闻与文法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吕院长最后表示,这次会议为新的一年学院六个本科专业的建设,按下了“启动键”,为我院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未来十年的发展,举行了一个“小而美”的奠基礼。

记者 林依诺

审稿 郑传洋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