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昌首义学院新闻与法学学院网站!

学校首页

武昌首义学院新闻与法学学院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要闻

扎根文化沃土 新证西域诗歌

【汉语言文学专业认知实践系列讲座】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举办“西域诗歌意象新证”主题讲座

发布时间:2024-06-27 14:44:51 来源:新闻与文法学院 阅读次数: 【字体:

最后一张了

  • 最后一张


西域诗歌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以其独特的意象和深邃的意境,自古以来便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探寻。6月25日下午,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特邀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该专业特聘专家张延成教授,在成学楼106学术报告厅举办了主题为“西域诗歌意象新证”的学术讲座,汉语言文学22级全体同学到场聆听,讲座由汉语言文学专业负责人徐娟老师主持。

张延成教授以其在新疆的实地考察经历为开篇,引领师生穿越时空隧道,步入那片遥远而神秘的土地。他精心挑选了王维《使至塞上》与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经典意象——“居延”、“汉塞”、“孤烟”、“瀚海”、“阑干”等,通过生动形象的图文展示,逐一剖析这些意象背后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与历史情愫。张教授的提问“诗中居延和汉塞的实际地点究竟何在?”瞬间激发了同学们的探究兴趣与深刻思考。

随后,张延成教授依托详实的历史资料与地图,包括西汉时期外部防御系统示意图、汉武帝“外长城南、北线”全图及汉长城遗址分布示意图等,结合历史时期的战争背景、地形特征以及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为同学们详尽地论证了“居延”与“汉塞”实际位置的多种可能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大漠孤烟直”中的“孤烟”意象,张教授巧妙地展示了沙漠中小龙卷风的震撼视频,直观而生动地揭示了王维诗中“孤烟”实为塞外旋风、而非寻常炊烟的真相,令在场师生无不叹为观止。

关于学术界长期争议的“玉门关”与“瀚海”意象,张延成教授也给出了新颖而独到的见解。他援引侯杨方等著名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瓜州小宛城遗址极有可能是唐玉门关所在地的有力论断。而对于“瀚海”,张教授更是强调了其作为古代中国北方文化地理命脉的重要地位,指出其不仅是丝绸之路“新北道”的关键节点,更是连接中原与西域乃至中亚、西亚的交通枢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信息。张教授还通过列举丝绸之路、阜北古城等实例,结合周边历史古迹与出土文物,精准地诠释了“轮台”与“阑干”的深刻意蕴,并揭示了唐轮台位于阜康市222团、“兰干”即为驿站与宿营地的历史事实,进一步丰富了西域诗歌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

互动环节,同学们纷纷就西域环境、西北景色与文学作品的联系、适合游玩的景区以及诗歌意象研究的意义等话题积极提问。张教授以渊博的学识与耐心的态度一一解答,并分享了自己在西部的研学心得与西域语言地理文化的独到见解。他鼓励同学们走出校门,深入实践,以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去感知历史、触摸文化、书写人生。

徐娟老师对讲座进行总结。她高度评价了张延成教授的精彩讲解,认为这不仅是对西域诗歌意象的一次深入解读,更是对青年学子们的一次心灵启迪。她希望同学们带着对知识的敬畏与热爱,在探索与学习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以青春和汗水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记者 李昱莹 郭瑞琦

摄影 邓喆尹 戴林晓 王紫仪

审稿 徐娟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