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法学院大学生影像团队荣获省级大奖,解码武穴西游文化引热议
发布时间:2025-02-25 来源:新闻与文法学院 阅读次数:NaN
2025年春节刚刚过去,一张大红奖状就送到了新闻与文法学院广电系编导20级毕业设计朱姿宇小组的同学们手中,这是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广电局、湖北省委网信办、共青团湖北省委颁发的,“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大赛主题原创网络视听作品创作展播大赛二类大奖的奖项。去年,一支由“脆皮大学生”组成的影视创作团队完成了纪录片《遇见西游》摄制创作。这群年轻人以登山杖丈量未开发的山径,用柔光灯照亮千年石刻,在鄂东小城武穴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探寻。
创作团队最初被“旅居生活”与“西游文化”两个选题吸引,在指导老师王正中的建议下,最终锁定了武穴市鲜为人知的西游文化遗存。新华网记者李晓笛坦言:“当我们发现主流西游文化版图上武穴长期缺席时,就想用年轻视角重新拼贴这幅文化拼图。”据悉,该市存有藏密洞、“洞天福地”、石刻、仙人坝等十余处与《西游记》高度契合的地理坐标,其文化价值尚待系统挖掘。
为捕捉第一手素材,毕业设计团队先后三次深入未开发山区。沿海的组员第一次攀爬野山,针织衫直接成了“刺猬甲”——导演朱姿宇展示着起球的外套苦笑。团队因此而筹备了各种各样专业的登山装备,拍摄时拄着登山杖上山的场景被村民调侃:“小年轻拄着老太太拐杖”。
面对采光难题,团队展现出专业素养。在幽暗的藏密洞内,棒灯精准照亮“洞天福地”;拍摄传统美食时,八角柔光箱将农家灶台化作光影舞台。“既要保持纪实真实感,又要符合现代审美,就像在古今之间架设桥梁。”摄影罗言宜介绍,他们为研究学者陈良设计环形布光,让老人讲述西游传说时的每道皱纹都浸透着岁月质感。
面对方言障碍,团队创新采用“双向翻译工作法”:先完整记录村民原生态讲述,再引导其用普通话复述核心内容,最后通过后期剪辑实现文化表达的“无损转换”。这期间,编剧张洁展现了超出寻常的耐心,得到了陈良学者的夸赞。
该纪录片通过新华网向全世界传播,在各地引起热议。文旅专家指出,这种青年视角的文化挖掘,既为传统IP注入新活力,也为地方文旅发展提供了内容创新的样本。正如团队在勘景日志中所写:“我们寻找的不只是石头上的刻痕,更是文化基因在当代的生命力。”
当00后遇见文学经典,展现出Z世代对传统文化独特的解码方式。这些年轻人用登山杖代替金箍棒,以影像为符咒,在武穴的山川间进行着一场没有特效的文化降妖——他们要降服的,是时光的遗忘与地域的遮蔽。
记者 朱姿宇
审核 王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