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当代诗歌,探讨时代艺术
汉语言文学专业“当代诗歌的时代性与艺术生命的永恒性”讲座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2025-06-23 19:45:34 来源:新闻与文法学院 阅读次数: 【字体: 大 中 小】
文学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发展常被视为反映特定社会与时代精神风貌、价值取向的重要窗口。为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于当代诗歌艺术价值的认识,6月20日下午,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成学楼106学术报告厅举办了主题为“当代诗歌的时代性与艺术生命的永恒性”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特邀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邹建军教授主讲,陈迪文老师主持,汉语言文学专业2023级全体同学共同聆听。
本次讲座,邹教授主要从当代诗歌中的时间、当代诗歌中的空间、当代诗歌的四性结构及其实现三个方面进行了讲解。
讲座伊始,邹教授围绕“当代”“艺术生命”“时代性”这三个核心名词展开解释,助力同学们对讲座主题形成初步理解。在邹教授“例理结合”的生动讲解下,同学们了解到:时代性,指的是当下这个时代所具备的性质与特征;艺术生命,体现为作品所蕴含的生命力,也就是作品能否得以传承与传播,并最终成为民族或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邹教授指出,在如今资讯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每个人都能提供大量新的素材、现象、观念以及视角,因此人们所创作的内容更应当具备时代性。
针对时间的可见性、流动性、空间性和生命感等特点,邹教授着重讲解了洛夫的《边界望乡》和余光中的《乡愁》这两篇文学经典作品,通过说明作者思想情感在不同时段与背景间的流动,展现了人生节点和时代变迁对文学作品的影响。邹教授指出,正是诗人们这种丰富而有缺憾的人生体验,使得他们对生命的感知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邹教授对这些经典文学作品内涵的阐释,让同学们对诗歌的时代性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谈及空间的时间性、反复性和层积性,邹教授谈到“古往今来,无数人写同一片天空中的月亮,篇篇不一样”。诗歌的时代感离不开空间,当代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还有社会环境,共同形成了文学所处的时代环境。邹教授强调,仅仅把目光局限于国内是不够的,身为汉语言学子,要把当代文学的空间扩展到世界中去。
最后,邹教授根据当代诗歌结构概括出了其所蕴含的“四性”,即时代性、民族性、世界性和永恒性,并以其个人作品《我只眼射影,只眼含沙》,表达了对于生命之美的寻找和建构。他的讲解不仅为在场师生提供了全新的诗歌研究视角,也为当代诗歌创作与鉴赏指明了方向。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围绕诗歌的时代性、文学的空间感等方面进行提问,同时在邹教授的引导下积极发表自己对于讲座主题的理解,其问题和看法均得到了邹教授的系统回应。其中,汉语言2301班的梅莹提问,“在短视频和快餐文化爆火的当下,年轻人已经很少关注诗歌,且诗歌的创作质量较低,导致诗歌很难获得发展,您怎么看待这一情况?”邹教授耐心回答道,“随着时代的变化,观众的选择越来越多。总有人坚持写诗,也写得出好诗”,并为发言的同学送上了自己的书法作品。
此次讲座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认知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提升了师生对当代诗歌时代性与永恒性的理解,也带来了诗歌在时空维度与文化视野上新的研究启示。与会师生纷纷表示,将以此次讲座为契机,在今后的学习与研究中,更加关注诗歌的时空表达与四性结构,探索诗歌艺术的永恒魅力,为传承与发展中华诗歌文化贡献力量。
记者 胡芳瑜 陈佳倚 周燕俐
摄影 董诗琪 涂星雨
审核 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