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智能人才培养新路 创项目育人实践范式
新法学院启动“融媒3.0”实践工程
发布时间:2025-10-17 17:10:30 来源:新闻与文法学院 阅读次数: 【字体: 大 中 小】
为深入推进学院融媒体实践平台建设,打造“智能融合、智能传播”育人新范式,10月15日,新闻与文法学院在学院405会议室召开“融媒3.0·数智创研工坊”启动会。常务副院长余林、副院长郑传洋,以及学院各专业负责人、项目团队指导教师、学生参会,会议聚焦工坊建设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为融媒3.0建设明确方向、凝聚共识。
会议伊始,郑传洋副院长回顾了学院融媒体实践工程建设历程,自2014年创新提出“五一个”工程(即融媒1.0),2019年随着媒体融合仿真实验中心的建成投入使用,正式进入了融媒2.0阶段。2025年,学院锚定智能技术应用的新背景,创新以“数智创研工坊”为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围绕“智能融合、智能传播”的学院发展理念,打造“智能技术研究前沿阵地、智能双创人才孵化基地、学院品牌建设主窗口”。自此,学院全面进入数智背景下的专业工坊化、导师项目化培养的融媒3.0阶段。
随后,各专业负责人结合学科、专业发展的特色,对融媒3.0的建设内容进行了交流。新闻学专业负责人杨娟主任提出,专业将新增“云讯智媒”工作室,同时把校园IP孵化纳入核心实践内容,依托多工作室资源,结合《南湖新报》内容优势与“云讯智媒”技术能力,构建校园内容创作与人才孵化闭环。广播系系主任张萍介绍,要将工坊项目与实践实训课深度融合,植入横向课题研究、学科竞赛孵化等内容,助力学生把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法学专业全新探索将“法律类账号孵化”纳入融媒3.0的内涵建设中,拓展专业实践场景;汉语言文学专业张凌阳介绍,已经着手推动技术创新的“AI诗词生成器”“智能文案助手”等双创项目落地,创新推动传统文学与智能技术结合;传播系系主任樊国庆分享专业工作室规划,提出将学科竞赛植根于专业教学土壤,以赛促学、以赛促创。余林院长则针对“五个一工程”优化调整提出建议,明确校内杂志、南湖书刊等转为电子版与按需印刷模式,推动内容生产向轻量化、智能化转型。
作为融媒3.0创研工坊之一的团队“首梦天地”校企地乡村振兴工作站,现任站长新媒体23级沈思群分享了团队建设的心得。该站自2025年4月启动以来,以“新媒体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开展直播带货、短视频拍摄、账号孵化等实践活动,累计助农销售2万余元,成功获省级大创立项并斩获挑战杯三等奖以及其他学科竞赛多项荣誉,先后获国家级、省级媒体报道18次,为融媒3.0创新工坊式的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路径。
融媒3.0平台的全面启动,标志着学院在智能融合人才培养上构筑了关键的载体、平台。以学校创新人才培养为导向,新法学院数智创研工坊不仅是融媒体技术迭代的实践场,更是孕育创新梦想的沃土。它以项目为纽带,串联课堂与业界、学习与创造,将有效激发师生创新潜能,助力培养一批兼具家国情怀与前沿技能的卓越传媒人才,为学院智能传媒教育事业开启充满活力的新篇章。
记者 张丹凤 朱倩瑶
审核 郑传洋
学校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