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昌首义学院新闻与法学学院网站!

学校首页

武昌首义学院新闻与法学学院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要闻

新法院江少川做客华中师范大学文华讲谈

发布时间:2017-03-16 09:12:39 来源:武昌首义学院 阅读次数: 【字体:

最后一张了

  • 最后一张

3月11日晚6:30,新闻与法学学院汉语言文学教研室主任江少川应邀做客华中师范大学文华讲谈,以“新移民小说跨域空间诗学探究”为题作精彩讲谈。

讲座伊始,江教授便抛出与主题相关的三个关键词:新移民文学、跨域、空间诗学。他指出,新移民文学通常指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以后从中国大陆移居海外的留学生、技术人士、经商者等移民群体创作的文学作品(其中以用华文创作的文学作品为主),而跨域包括跨疆域、跨文化、跨国别、跨族裔四个方面。

在空间诗学上,他明确指出,空间维度与人类各种生活总是构成一种相互关联的结构,小说有时间维度,也有空间维度,二者是同等重要的核心要素,比较而言,空间维度更加具体、形象、可感。但就文学研究看,对时间诗学的研究远早于空间诗学,前者研究成果丰硕,后者却是新的研究领域,瑟夫 弗兰克在1945年出版的《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一书是具有引领意义的理论之作。

接着,江教授从跨域空间的视角研究海外新移民文学,聚焦于新移民作家和文本与跨越空间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与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审美关系等进行了探讨。分別从飞地唐人街、跨域双城记、漂泊在路上、符号意象空间四个层面展开了讲谈。

飞地唐人街方面,他明确表示,唐人街与海外华裔、华侨有着不可分割的地缘关系,是海外华人华侨立足、谋生的历史舞台,是华人从原乡移植入异域的‘飞地’。它是一块特殊的地理空间符号,打上了浓重的华族印记,每当读到海外华文文学作品中写到的唐人街,总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觉。首先,它是传承中华文化传统的‘飞地’;其次,唐人街见证着先侨残破的淘金梦;最后,唐人街的‘变异’折射出了移民命运的变化。就小说而言,从林语堂的《唐人街》到旅英女作家谢宜霖的《唐人街》,从葛逸凡的《金山华工沧桑录》到严歌苓的《扶桑》、《魔旦》等都是其代表作品。

跨域双城记方面,江教授说道:“双城记的跨域空间建构主要分为历史与现实的组接拼贴、现实中此岸与彼岸的交错、海归与海不归的两地穿梭。新移民文学具有鲜明的跨域地理印记的双城叙事,首先,新移民作家都具有母国与异邦的双重生活经验,原先的文化挥之不去,而踏入陌生异邦的出国经历,生存体验也是铭记心底,这两种生存经历与文华体验,都是移民作家刻骨铭心的。其次,这些生活上的经验使他们拥有更广阔的视野,正是这种双重视野让他们的创作常常在跨域的两地框架格局下编制故事情节,展示人物的命运浮沉。最后,移民作家处于两种文化碰撞与冲突的夹缝中,使得他们的作品被打上了浓厚的地域与双重文印记。早期的新移民小说,从书名就读出了这种鲜明的地理空间色彩,如《北京人在纽约》、《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等。”

关于漂泊在路上,江教授用哈金、陈河、陈谦等一些移民作家的作品与事迹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并从理想的追寻、生命的体验、女性的寻找三个层次展开了讲解。

符号意象空间方面,江教授讲道:“新移民作家虽然离开了自己的故土,移居异乡,但总是忘不了大地上的自然物象与人文物象,在他们领域的文学文本中,这些地理空间元素格外丰富多彩、气象万千,具象符号成为丰富特有地理空间的内涵与元素,成为其文学语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构成。第一,这种物象经过作家主观情感的融注、投射、成为作品中的空间意象。第二,运用两个意象空间系统,即原乡与异乡空间系统间的组合、对比、转换、衔接,突出作品的题旨与寓意。”

最后,江少川教授以空间三层次,即地理空间、文学空间、心灵空间作为结语,并向在场的老师及学生展示了耶鲁大学苏炜针对其《海外作家访谈录》一书写出的诗歌。



记者 朱慧慧 顾国庆

编辑 赵颖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