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昌首义学院新闻与法学学院网站!

学校首页

武昌首义学院新闻中心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改科研   >  示范课程   >  正文

《法理学》:牢固依法治国思想,护航中国梦实现

发布时间:2021-09-07 11:21:37 来源:新闻与文法学院 阅读次数: 【字体:


课程负责人:刘洋

一、课程简介及课程思政设计

《法理学》课程的基本性质是研究法学共性问题和基本原理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法学理论的基础性知识,重点理解法学思维的特点与方法。在能力培养上,学生通过掌握法理学基础知识和法理学分析方法后,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法理学知识认识社会,分析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相关法律问题的能力。

在讲授本课程时,采用学科融入的方式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通过价值引领,达到“课程育人”的目标。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三观”教育、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观等与本课程的法学学习目标、法学职业规划、法治观念、爱国主义精神、制度自信等相关联,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接受主流价值观的熏陶,努力实现“全球视野、家国情怀、创新精神、专业素养”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课程思政实施情况

(一)课程思政教育主题1:认识法学,认识法治

1.关联的教学章节:导论

2.教学内容设计:

第一步:给学生们做一个关于依法治国的时间轴讲解: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1999年,依法治国方略被正式载入宪法。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党的十五大以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在新形势下全面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庄严承诺,为我们明确了法治建设的整体推进、共同发展的基本思路。2020年11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我们党正式提出“习近平法治思想”,不仅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而且具有非常深刻的政治和法治价值。习近平法治思想从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出发,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一个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体系完备、博大精深的法治思想理论体系。

第二步:跟同学们简要介绍一下习近平法治思想的11项核心要义,也即“十一个坚持”。

第三步:在课堂上提出两个关于专业导学和职业规划的问题,让学生们讨论并回答:(1)为什么要选择法学专业?(2)毕业以后打算从事什么职业?

3.“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让学生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背景和发展方向,了解“依法治国”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基本内涵,认识学习法理学课程的意义,认识法学和法治在当今社会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和大学学习观,特别是法学专业的学习观与就业观。


(二)课程思政教育主题2:权利与义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关联的教学章节:第五章第三节“法律关系的内容”

2.教学内容设计:

第一步:通过列举周永康、薄熙来、徐才厚、令计划等高级干部的腐败变质案例,教育同学们没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

第二步:通过列举范冰冰、潘粤明、吴亦凡等明星的违法案例,告诫同学们要理性追星,任何人都不能超越法治的红线,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对等的,平等的。

第三步: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为学生讲解以下内容:(1)权利和义务的概念;(2)权利和义务的特点;(3)不同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4)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这也是本节的重点内容。权利和义务是相对而言的,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第一,在任何一种法律关系中,权利人享受权利依赖于义务人承担义务,义务人如果不承担义务,权利人就不可能享受权利;第二,不能一方只享受权利不承担义务,另一方只承担义务不享受权利;第三,权利的行使有一定的界限,不能滥用权利。我国《宪法》第五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3.“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让学生明白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于坚持走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可以充分显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人民在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和保障,从而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2.鲜明地反对法外特权、法外开恩,对掌握公权力的人形成制约,从而有利于预防特权思想和各种潜规则的侵蚀。3.鲜明地反对法律适用上的各种歧视,有利于贯彻执行“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司法原则。4.要求人人都严格依法办事,既充分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又切实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有利于维护法律权威、健全社会主义法治,确保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三)课程思政教育主题3:环境保护法律部门——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教育

1.关联的教学章节:第一章第六节“法律体系与法律部门”

2.教学内容设计:

第一步:课前准备环节,我在讲授环境保护法这一法律部门前,会提前要学生去查找两份资料,一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的具体表述,二是关于环境公益诉讼的相关法律规定。

第二步:到了课中实施教学时,我先会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习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然后再结合专业特点,详细阐释《习近平同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关于环境保护的重要论述。

第三步:用淮河流域环境污染导致的相关案例进行讲解,重点讲授环境法律部门的产生、发展及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的重要意义、环境公益诉讼与普通污染侵权之诉的比较研究两大知识点。 

3.“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引导学生从法理学的层面去解读环境保护,爱护我们的生态环境,爱国爱校,要从环境卫生的点滴做起,并号召大家积极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与环保法治工作之中。

 

三、总结分析

(一)课程总体设计

本课程选取我校2020级法学专业学生、2021级法学、新闻学、广播电视学、网络与新媒体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为教学对象,采用专业教学为主,思政教学为辅的方式,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法理学》作为主要教材,同时辅之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张文显教授的《法理学(第五版)》,积极采用超星学习通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大胆借鉴中国大学慕课的优质课程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三观”教育、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与该课程的法学学习目标、法学职业规划、法治观念、爱国主义精神、制度自信等相关联,在潜移默化中让我院的广大学生接受主流价值观的熏陶,努力实现“全球视野、家国情怀、创新精神、专业素养”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实施情况及阶段性成果

经过一年多的改革与实践,本课程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如:(1)目前已经收集了大量的教学资料,对课程的总体教学设计也进行了一系列的优化和完善,按照学校相关磨课和课程评估工作的要求,以及学院关于建设优质课程的具体要求,本门课程已顺利完成了第一轮教学运行及教学反思工作。(2)通过本轮“课程思政”教育示范课程的建设,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思政学习兴趣与思政理论水平,而且还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课堂教学的体现度及融入度较高,基本实现了本项目强调的学生“品德-知识-能力”三位一体的螺旋式上升目标。(3)通过建设,对往年已有的教学案例库进行补充和拓展,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专业思辨能力、批判性思维以及法律实务能力。(4)本课程2020-2021学年度教学综合测评分为96分,位列本专业前茅,受到了广大专家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三)下一轮的改进意见及措施

本课程拟在下一轮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总结反思,撰写项目的研究报告;同时,进一步优化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与教案等教学资料,做到持续改进。争取挖掘出更多与本课程联系紧密的“课程思政”元素,为本专业乃至全校的课程思政教育工作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