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昌首义学院新闻与法学学院网站!

学校首页

武昌首义学院新闻中心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改科研   >  示范课程   >  正文

《宪法学》:以宪法为信仰,明晰国家制度优越性

发布时间:2021-09-07 14:19:16 来源:新闻与文法学院 阅读次数: 【字体:


课程负责人:刘琼

一、课程简介及课程思政设计

《宪法学》课程是我校法学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居于教育部规定的法学10门核心课程之首,自我校法学专业成立以来常年开设。本课程面向法学专业大一学生开设,是法学专业学生学习其他各部门法的基础,是整个法学知识理论体系的根基。通过学习《宪法学》,使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宪法理论,理解和掌握宪法概念及基本原则,辩析和领悟新时代宪法前沿性学术理论及精神,培养学生法律思维方式,教育教导学生思、践、悟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念和信念。

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中国特色宪法基本理论,强调把宪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宪法成为学生内心信仰,遵守维护我国宪法和法律,建立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二、课程思政实施情况

课程思政主题1:生命至上,人民至上

案例主题:“每一个生命都不会放弃”创造了抗击重大传染病的“中国奇迹”

章节名称:公民基本权利(第六章,第一节)

案例意义:

2020年初,湖北武汉暴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进而演变成一个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是一场突如其来、史无前例的大考。考的是我们党一切为了人民的庄严承诺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考的也是全国人民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昂扬斗志和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互助精神。面对疫情,我们党与全国人民风雨同舟、携手前进,凝聚成战胜疫情、化解危难的磅礴力量,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共同迎接这次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狙击战。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召开会议、听取汇报、作出指示。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专门赴武汉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出“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一开始就明确要求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党中央采取的所有防控措施都首先考虑尽最大努力防止更多群众被感染,尽最大可能挽救更多患者生命。”这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执政理念和为民情怀。生命重于泰山,不惜一切代价挽救生命。在湖北医疗资源紧张之际,全国纷纷派出精锐医疗队驰援,医务工作者们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勇敢“逆行”,与当地战斗在一线的白衣天使争分夺秒,全力以赴,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和生命同行。用实际行动和专业精神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医者仁心和人间大爱。疫情就是命令,用最快速度行动起来。3万多管理和作业人员不分昼夜,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数日之内拔地而起,十几座方舱医院先后设立,中国效率造就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充分体现了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用建设速度和抗击疫情的决心展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行动力和凝聚力。

授课形式与教学方法:

1.导入新课:观看视频: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3分钟)案例导入:以生命权的保障进行提问,引起共鸣,引发学生思考。

2.请学生结合自己亲身经历,分析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党和人民政府对公民生命权、健康权的保护,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3.简介教学目标,重点强调讲解我国宪法文本中生命权的保护及其在各部门法的延伸。

4.呈现学习材料,引导学生学习:

知识点(1):生命权的自然法性质;是一种自由权;国家的生命保护义务;生命权的社会价值。

知识点(2):生命权的宪法根据;生命权的内容。(保护生命的防御权、生命保护请求权)

知识点(3):生命权的主体思考;生命权的保护与限制。

5.教师总结强调:生命至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深厚的仁爱传统和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爱人利物之谓仁。”疫情无情人有情。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不会再来。在保护人民生命安全面前,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我们也能够做到不惜一切代价,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摘自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20年9月8日)

 

课程思政主题2: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案例主题:国家赔偿请求权

章节名称:公民基本权利(第六章,第四节)

案例意义:

近几年,司法机关依法纠正呼格吉勒图案、聂树斌案、念斌案等一批冤假错案,受到广大群众好评的事实,分析造成冤案的原因。其中有司法人员缺乏基本的司法良知和责任担当的问题,更深层次的则是司法职权配置和权力运行机制不科学,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没有真正形成。梳理国家赔偿制度的发展,重点讲解我国宪法文本中国家赔偿的保护及其在各部门法的延伸。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人权保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和完善,在保障公民经济和社会权利方面得了突破性进展;在人权保障理念下,刑事诉讼制度不断完善,排除各种因素对刑事审判的干预,到现在为止,已有三十多起之前盖棺定论的刑事案件再审宣告被告无罪。

授课形式与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案例导入:以呼格吉勒图冤案赔偿为引子,梳理国家赔偿制度的发展。启发学生对请求权进行思考,提升学习兴趣。



2.简介教学目标,重点强调讲解我国宪法文本中国家赔偿的保护及其在各部门法的延伸。使学生对我国宪法请求权内容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认识。

3.呈现学习材料,引导学生学习:

知识点(1)国家赔偿的定义及其发展。使学生能掌握国家赔偿请求权的保护在宪法文本中的体现。

知识点(2)请求国家赔偿的程序及赔偿标准的设定。使学生理解国家赔偿制度的核心理念及基本原则。

知识点(3)国家赔偿的现状与完善。启发学生思考请求权的保护与完善。

4.(小组讨论)思政育人点强调: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尊重和保障人权。长期以来,中国坚持把人权的普遍性原则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强人权法治保障,努力促进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公民、政治权利全面协调发展,显著提高了人民生存权、发展权的保障水平,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习近平《致“二〇一五·北京人权论坛”的贺信》(2015年9月16日),《人民日报》(2015年9月17日)


 

三、总结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宪法学》课程思政如何科学“放盐”、艺术“放盐”,掌握好“放盐”的时机、份量,是在做课程思政整体设计过程中主讲老师首先考虑的问题。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章节是宪法学核心教学内容,在课程思政案例选取过程中,主讲教师对典型案例进行认真思考和筛选,既注重选取能引起学生共鸣的身边的抗疫案例,又关注了司法制度改革过程中的法学典型重大案件,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进行深度分析,培养学生制度自信,理论自信,课程思政整体设计合理。课程思政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首先根据该章节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育人目标进行展开,然后强调专业知识理论体系、教学重难点,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课堂主动性、参与性,通过进行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的形式、启发式提问的方式,并结合运用超星信息化教学手段抢答、选人活动等以及2-3分钟短视频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课堂运行情况良好。学校及院领导多次听课,评价良好。法学2021级一班黄伟政、赖杨猛同学课后感触很深,对宪法学课程兴趣浓厚,法学2021级二班龙季坪同学撰写课堂感悟,更加坚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的道路自信。陈贺雅、李紫莹、颜锦童、唐鹏程等同学也纷纷在课后表达了自己深深的民族自豪感。

在《宪法学》课程思政的持续建设和改进部分,主要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在教学内容上,继续丰富和筛选课程思政案例;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如何更加贴切、自然融入思政案例,加强学生共鸣需要继续探索,避免刻意,避免引起学生学习上的疲惫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水平需要进一步的提高,要做到收放自如。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引发学生思考过程中,教师对课堂教学秩序的掌控度力求做到既能放出去,也能收回来,我和我的课题小组成员将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