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文文学》:构建中国叙事,强化文化传播的民族意识和历史意识
发布时间:2021-11-05 来源:新闻与文法学院 阅读次数:NaN
课程负责人:彭姗姗
一、课程简介及课程思政设计
《海外华文文学》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以鉴赏海外华文文学作家作品为根基,理解并掌握在海外以中文创作的作家群体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意识,构建中国叙事,以文学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时代意义。将文学课程和课程思政相融合,强化文化传播的民族意识和历史意识的使命感。
本课程属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方向专业选修课。要求正确认识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关系。系统学习、了解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概况、主要特征、主要流派及重要的文学现象,了解海外华文文学重要作家的创作道路,解读、欣赏海外华文文学重要作家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
二、课程思政实施情况
课程思政主题:“中国叙事”的艺术魅力
案例主题:严歌苓小说《芳华》影视剧改编过程中,“中国叙事”的艺术魅力。
章节名称:严歌苓小说的创作特色(第7章第1节)
案例意义:
严歌苓即使身在海外但仍然坚持中文的写作;同时严歌苓小说巨大的文学价值在于贯穿小说中浓重的民族意识、历史意识;并且严歌苓以华文写作时刻不忘讲述中国自己的故事;此外,严歌苓以巨大的使命感构建中国的叙事话语系统,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
授课形式与教学方法:
1.课前将《芳华》要讨论的电影片段、小说章节节选,通过超星学习通进行发布。布置小组讨论主题,围绕严歌苓小说《芳华》影视剧改编。
2.研讨式翻转智慧课堂,综合分析出《芳华》影视剧改编的优缺点。(小组讨论,代表发言,老师点评)
3.线上课程《世界华文文学经典欣赏》严歌苓小说的“历史意识”引入“中国叙事”。(课堂讲授)
4.严歌苓《芳华》“中国叙事”新探索 :在近年来的海外华文作家的“中国叙事”当中,作家往往着意于对叙事结构和叙事策略的探索,他们往往是最能够接近西方现代小说经验并有可能化用得最好的作家群体。尤其是严歌苓,令人叹服的写作高产之余,也不断在叙事结构和叙事策略方面孜孜以求。作家主体融入叙事与青春记忆复现。作家主体过多地融入小说叙事,对小说形式的伤害是明显和严重的,易使小说呈现散文化的典型特征。散文求真,不提倡虚构故事情节,散文多是抒情和记事。(课堂讲授)
5.头脑风暴式翻转课,学生和老师一起总结影视剧改编中成功的艺术表达手法;此类手法有助于在影视剧的改编中传达“中国声音”。
三、总结分析
《海外华文文学》注重在教学中运用比较适用的文学方法。课程的开放性和跨文化研究视野要求我们打通东西方文学,引入中国文学作为参照系,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全球观念。通过世界范围异质文化系统之间多种文学形态的参照,对世界文学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总体观照,可以拓展思维空间。
课程思政整体设计比较新颖,学生参与度很高,课程学习的反馈非常积极。下一步需要持续改进的有:课程思政的案例还可以更细化,作家作品的选择可以更新更前沿,和当下联系更紧密;翻转课堂当中,老师的引导作用应该更凸显;每堂思政课程的主题要相应进行变化,并且最终在整门课程中体现一个核心思政理念;线上课程的设计应再灵活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