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昌首义学院新闻与法学学院网站!

学校首页

武昌首义学院新闻中心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诚信专题   >  诚信微课堂   >  正文

那些感动中国的诚信模范:道德的力量擎起国家形象

发布时间:2017-01-31 15:59:23 来源:新闻与法学学院 阅读次数: 【字体:


那些感动中国的诚信模范:道德的力量擎起国家形象

前言:诚信,是一个人最宝贵的品质,是心灵最圣洁的鲜花。拥有诚信的人,才可以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才可以拥有更完美的人生。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些默默无闻、普普通通的人,他们虽然称不上是“杰出人士”,事迹也算不上是“丰功伟绩”,但他们诚信的品质却感动了中国,撼动了心灵。他们,是一面面道德的旗帜,带动和影响着中国的形象。

1、陈美丽:替夫还债故事感动全国

陈美丽,女,32岁,汉族,江西省德兴市李宅乡宗儒村村民。2007年4月9日,陈美丽的丈夫扑救山火意外身亡,不仅突然把她丢进孤苦无助的生活困境,还给她留下数万元债务。她原本可以靠丈夫的死亡赔偿金维持一大家子的生计,但“欠账还钱,天经地义”这一信念,使她毅然作出用死亡赔偿金来偿还债务的决定。在一个崇尚诚信的时代里,一位只读过小学的村妇,教给文明社会诚信可以如此朴素——正如网友称她为当下“中国最诚实守信的村妇”。

丈夫永远地离开了她,留给她一个残破的家,一个64岁的老母亲,一个从小就因患脑膜炎智力严重受损生活无法自理的弟弟,一个7岁的大女儿,一个只有10个月大嗷嗷待哺的小女儿,还有近10年来家里欠下的所有债务。这些债究竟有多少,陈美丽并不清楚。债主们却担心,人死账烂,他们借给王家的钱恐怕要不回来了。这些债,因此也成了陈美丽的一个心结。 在丈夫去世6天后,尽管因为涉及死亡赔偿的具体问题还未处理完,丈夫的丧事还没办理完,陈美丽却抱着小女儿,找到村小学教师黄诗平,请他帮忙写个还债通告。

http://archive.wenming.cn/jddzhr/2010-08/31/xinsrc_00308073011306252762814.jpg

“让大家知道,欠大家的钱我是会还的,大家的情谊我是会记住的,我要让大家放心。”她把写好的通告郑重地贴在自家的外墙上,决定用丈夫的死亡赔偿金来清偿债务。在贴出还债告示之前,陈美丽曾跟婆婆商量过。两代没有怎么受过多少教育的农村女子决定:“我们宁愿自己受苦,也不能让别人受苦。借了钱,就得还给人家。”

不过陈美丽“没想到债会有这么多”。随后的一个多月里,上门来报账的债主有10多个,家里拿到的六万多元死亡赔偿金,2万多元用于支付丈夫抢救的医药费和身后的丧葬费,剩下4万多元,全部用来还了债,竟还有1万多元再也没钱偿还。

大部分债,陈美丽从没听说过,而债主本人也没有凭据,但她都一一偿还,因为她坚信,“人家不会在这种时候来糊弄我,一定是我老公欠了的,再苦再累也要把债还了。”

“现在丈夫生前的债已经还得差不多了,但以后的日子就难熬了。”陈美丽默默的说,可如今小女儿身体状况并不好,没钱去医院看病,大女儿也因无钱交学费而面临辍学。面对困境,陈美丽深深地感觉到,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已经成为这家老小的大难题。“不管将来怎么样,我都不会扔下婆婆的,我会撑起这个家。”为了让老人相信自己,陈美丽已经将乡政府捐助的1万元慰问款全部留给了婆婆。 用陈美丽婆婆的一句话来结束这动人的故事,“患难见真情,很多人认为‘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我家儿媳妇陈美丽虽然这么辛苦地生活着,但她丝毫没有嫌弃王家的意思,她是孝顺的好媳妇。”

2008年4月陈美丽在南昌学习“土耳其烤肉”和一些小吃制作后,9月初在九江市开了一家“陈美丽小吃店”,吸引了不少市民慕名前来品尝。陈美丽说,“虽然我没有开过店,但我相信凭我的诚信为人,加上可靠的质量、卫生,我的生意会越做越好。我更要学会自强自立、自主创业。”

替夫还债的壮举经报道后,引起全国反响。陈美丽个人曾入选2007年度“感动中国”候选人、2008年度“中国好人榜”,并先后获得江西省“十大好人”、“十大道德模范”,江西省第二届“十佳青年道德楷模”,江西省、上饶市“三八红旗手”等称号。

模范感言:

我们宁愿自己受苦,也不能让别人受苦。借了钱,就得还给人家。


2、王乐义:为诚信做完美注脚

走进“中国蔬菜之乡”山东寿光,随处可见以一个人的名字命名的蔬菜品牌——“乐义”,而这个人就是把诚信作为毕生最大追求的王乐义,并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诚实守信写下了最好的注脚。

“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要自觉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多年来,王乐义始终把诚信作为立身之本,用诚实劳动获取财富。他常说:“我是党支部书记,在三元朱村,我说出来的话,办出来的事就代表党的形象,我诚实做事,群众就相信,党的一级组织就有威信,就有凝聚力。”

http://archive.wenming.cn/jddzhr/2010-08/31/xinsrc_01308073011303751516616.jpg

全国道德模范王乐义(查看事迹)

1978年,刚做过癌症切除手术的王乐义,被推选为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为了兑现自己上任时的诺言,1989年,他带领三元朱村建起了17个冬暖式大棚,掀起了一场蔬菜种植革命。1992年,无公害蔬菜首次在三元朱村开发成功,取得了国家质检局发放的无公害农产品标志证书,被农业部授予国内首批“无农药残毒放心菜生产基地”。2001年,他在村里组织开展了以创建文明信用蔬菜基地、文明信用蔬菜村、文明信用菜农、文明信用农业龙头企业、文明信用经营业户为主要内容的“五信”创建活动。三元朱村生产的蔬菜质量全部达到国际标准,畅销全国各地,并出口到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诚信打造了三元朱村的蔬菜品牌,也给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2006年,该村年集体收入达356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10300元。

王乐义认为,天下农民是一家,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都富才算富。蔬菜大棚成功后,到三元朱村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他从不私藏,以诚待人,并与全体村民立下规矩:凡是外地来学技术的,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民,都要倾心相助,无偿地、毫无保留地把技术教给前来学习的农民兄弟。十多年来,全国各地已有百余万群众在寿光取到了致富真经。十几年来,他带领全村将大棚技术毫无保留地无偿对外推广。从1990年到现在,三元朱村的技术员先后到过20个省区市的300多个县市区,都在当地成功地推广了冬暖大棚技术。王乐义本人也拖着癌症之躯,先后到全国11个省、市、自治区无偿传授大棚蔬菜技术,行程达几十万公里。如今,冬暖式蔬菜大棚已经遍布大江南北,不仅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而且鼓起了亿万农民的钱袋子。

作为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创始人,王乐义的名字本身就是一笔很大的无形资产,2001年7月,“乐义”蔬菜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这几年,“乐义”品牌应用到了更多的领域,除了绿色蔬菜,还有复合肥、塑料薄膜等,有的合作单位答应给30%的股份。专家们估算,仅这三大块,这个牌子的价值就过亿元,他就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大款。但王乐义对乡亲们明确表态,这个分红的钱他一分不拿,因为这个品牌是乡亲们四十多年共同培育的,收益理应属于整个三元朱村。

王乐义不仅自己坚守诚信的理念,他还积极带动他人做诚实守信的模范。2006年农业税全面取消后,他向全国农民朋友发出了“依法诚信纳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倡议。寿光市绿州农化有限公司经理张金洋是先富起来的农民,在办绿州农化有限公司的当初,由于自己不懂税法,只干不学。结果,开业不长,税务干部就找上了门,最后还是补缴了5万元的税款和罚金。通过这件事,他深有感触地说,乐义说得对,只有学法、守法,依法诚信纳税才有出路。

在王乐义的带动下,诚实守信在三元朱村蔚然成风,三元朱村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建设工作先进村。王乐义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并先后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十六、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模范感言:

“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要自觉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


3、王一硕:诚信自强报效祖国

王一硕,河南省长垣县人。2003年7月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药学院,同年8月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服务于陕西省麟游县科技局,成为团中央等团体和有关部门批准的首批大学生服务西部志愿者。

http://archive.wenming.cn/jddzhr/2010-08/31/xinsrc_02308073011301712650018.jpg

全国诚实守信模范王一硕(事迹馆)

他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十几亩地的收入。2000年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面对每年6000元的学费,为了不让父母为难,也为了不使正在上学的两个妹妹失学,他决定放弃上学,去西安打工。当学院得知他是因交不起学费才没来报到时,迅速为他争取了国家助学贷款,他带着万分的感激迈入大学校门。

在学校里,领导、老师们一直十分关心王一硕,不仅为他安排勤工助学岗位、为他捐衣捐钱,更激励他自强不息、不畏艰苦。无论在教室、图书馆,还是实验室,王一硕抓紧一切时间刻苦学习。导师张振凌教授为了帮助他,特地安排他到她的实验室打工、做助理、做课题,协助她完成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在这里,王一硕不仅学到了更多的系统的科学知识,也学到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他深信,贫困只是暂时的,知识会改变命运。2003年,王一硕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大学学业,并被导师推荐到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

能到北京工作,这是多少大学生梦寐以求的事情,也是王一硕想都不敢想的大好事。但正在这时,团中央、教育部等4部委向全国高校毕业生发出了志愿服务西部的号召。听到这一消息,他当即就动了心:是国家助学贷款和学校领导、老师的帮助,才使自己由一个打工仔成为一名大学生。知恩图报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在国家急需人才的时候,自己不能无动于衷。王一硕决定放弃到北京工作的机会,到西部去,为祖国的西部大开发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全班77名同学全部报名申请到西部做志愿者,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节目予以报道,成为当时轰动全国的新闻。经过层层选拔,2003年8月,王一硕被分配到陕西省麟游县做志愿者。

2003年8月21日,在即将奔赴西部之际,王一硕写了一封感谢信,送到了广东发展银行未来路支行行长田华松的办公室,向全力支持他完成学业的广发行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告诉田行长:“3年来,我的母校河南中医学院不仅教给我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更教会了我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一个胸怀祖国的有志青年,我已被批准为西部志愿者,被分配到陕西省宝鸡市麟游县科技局服务,请你们记下我的联系方式,有事随时跟我联系,我保证尽早还清贷款。”田行长被眼前这个敦厚朴实的小伙子打动了。他说:“志愿者钱少,只要我们能找到你,还不了可以延期。”

服务结束后,为了实现自己还贷的承诺,王一硕回到郑州,一边复习考研一边打工。随着他的收入不断增加,归还国家助学贷款的愿望也日渐强烈。一些朋友不理解他的想法,劝他说:“国家有的是钱,也不在乎你那点贷款,何况还有那么多大学生没有还款,你干吗那么着急呀?”王一硕却不那么认为。他说,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祖国母亲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使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获得了宝贵的学习机会,我怎能忘恩,怎能不为国分忧呢?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虽然还有10个多月贷款才到期,但是他决定提前还贷,并向学校正式提出申请。2005年12月15日,学校为王一硕举行了隆重的还贷仪式,省教育厅、发贷银行有关负责人、学校党委书记孙建中、副书记徐玉芳和数百名师生员工参加了他的还贷仪式。当他将辛苦劳动积攒的26770元贷款交到发贷银行负责人手里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王一硕说:“我现在有能力还清贷款了,我决不会赖账不还。”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诺言。

模范感言:

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祖国母亲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使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获得了宝贵的学习机会,我怎能忘恩,怎能不为国分忧呢?


4、孙东林:哥哥送工钱路上不幸遇难 我要代兄还债

2月10日凌晨,南兰高速上发生重大车祸。谁也没想到,这起车祸却牵出一个感天动地的故事:为抢在大雪封路前给已回汉的民工发工钱,武汉市黄陂区建筑商孙水林连夜从天津驾车回家,一家五口不幸在车祸中遇难。为替哥哥完成遗愿,弟弟孙东林在大年三十前一天,将33.6万元工钱发到60多名民工手上。

http://archive.wenming.cn/jddzhr/2010-08/31/xinsrc_02308073011304843201219.jpg

这是还债的账单。

现年50岁的孙水林在北京做工程,2月9日,孙水林从北京工地回到天津,原定与暂住在天津的家人和弟弟孙东林聚一天再回武汉,但他查看天气预报了解到,此后几天,天津至武汉沿线的高速公路部分地区可能因雨雪封路。他决定赶在封路前赶回武汉,给民工发放工钱。春节前发放工钱,是他对民工的承诺。而此时,先期回汉的民工也正渴盼着孙水林回来。

当晚,孙水林提取26万元现金,带着妻子和三个儿女出发了。次日凌晨,他驾车驶至南兰高速开封县陇海铁路桥段时,由于路面结冰,发生重大车祸,20多辆车追尾,孙水林一家五口遇难。

2月10日早上,孙东林打电话回家,发现哥哥仍未到家。预感不妙的孙东林开车沿途查找,结果在河南兰考县人民医院太平间发现了哥哥及家人的遗体。

由于哥哥的后事处理尚需时日,沉浸在巨大悲痛中的孙东林和家人商量决定,先替哥哥完成遗愿。除夕前一天,孙东林拿出哥哥遗留在事故车中的26万元,又从银行提取自己的6.6万元,加上母亲拿出的1万元养老钱,发放到了60多名民工手上。

模范感言:

哥哥离世后,账单多已不在,我也不知道该给每个民工发多少钱。我们让民工们凭着良心领工钱,大家说多少钱,我们就给多少钱!


5、范玉恕:做人们信得过的建房人

范玉恕,中共党员,1952年3月出生,河北省吴桥市人。1969年参加工作,当木工,1979年开始从事施工管理。大专学历,高级工程师,现任天津三建建筑工程公司项目经理、副总工程师。

1995年、2000年两度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96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9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十大杰出职工”称号,2000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双十佳’标兵”。2003年,被建设部评为“全国建筑业优秀项目管理者”。

http://archive.wenming.cn/jddzhr/2010-08/31/xinsrc_02308073011307812046220.jpg

全国诚实守信道德模范范玉恕(查看事迹)

记者前往采访的时候,他刚从天津数字电视大厦工地回来,这项工程,他又瞄上国家建筑工程质量最高奖。

20多年来,他先后组织完成了26项、近40万平方米的施工任务,工程质量项项优良。其中,他担任项目经理的天津体育中心主馆、天津电力大厦,担任质量总监的天津邮政枢纽、天津泰达国际会馆、青海省西宁市黄河水电站综合调度楼5项工程,均获得国家建筑工程质量最高奖——鲁班奖。

他叫范玉恕,是天津建筑业“信誉之师”——三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分工质量管理的副总工程师。

范玉恕的口头禅是:“住房对老百姓来说是个大事,如果质量出问题,小了,住着堵心;大了,人命关天。‘豆腐渣工程’是一种犯罪。”为此,自走上施工管理岗位以来,他在组织施工中始终要求自己做到“四个一样”,即:大事小事一个样,外露工程和隐蔽工程一个样,分内事和分外事一个样,甲方有要求和没要求一个样。

厕所和地漏安装渗水是施工中常被人忽视的质量通病。范玉恕盯岗到作业面,反复查找厕所和地漏安装渗水的原因,发现主要是施工中土建和水电配合不好,防水层没有裹到下水管里去。于是,他就像住户精心装修自家房子一样,每次都要选派技术水准高、责任心强的抹灰工和水暖工一起稳放地漏,规规矩矩地做好防水,保证每个地漏都高矮合适,厕所、浴室的水都能排得干干净净。

一次,范玉恕在检查验收一支劳务队镶贴的卫生间面砖,发现砖对得不齐,棱角也不规矩。用线坠和靠尺一量,墙面既不垂直,也不平整;再用小槌一敲,有的面砖还发出了空鼓声。

范玉恕摇了摇头,对民工队长说:“这活可不行,马上返工!”

返工就意味着经济损失,劳务队长不愿意,一个劲儿地央求:“卫生间又不是什么脸面活,这点小毛病,外行也看不出来,干完的就算了,下回我们注意就是了。”

“不行!”范玉恕语气干脆,“有了第一回就有第二回,那怎么对得起用户?”

范玉恕硬是让他们返了工、包赔了工料损失。范玉恕诚实守信、对质量一丝不苟的口碑传遍了各个劳务队。

施工单位把建设单位习惯地称为“甲方”,往往都是甲方说了算,乙方要服从和认可。可是,在甲方供应生锈的钢筋问题上,范玉恕硬是顶回了甲方,结果,甲方服从乙方,组织全体员工向范玉恕学习。

一辆满载60吨、直径40毫米钢筋的载重汽车停在了金皇大厦的施工现场。这批钢筋早已因为存放时间过长生了浮锈,甲方的供料部门考虑这么多的钢筋不用,损失太大,就悄悄地运到工地。

在现场检查的范玉恕看到了,不让卸车,把脸一沉:“钢筋有锈,影响工程质量,必须重新换料。”

甲方部门负责人请范玉恕高抬贵手:“钢筋是我们提供的,质量有问题由我们负责,和你没关系行不行?”

范玉恕恳切地说:“是你们甲方提供的,而且你们也同意用到工程上去,按说我可以不管。但从质量考虑,我们承诺不交付一平方米不合格工程,这批钢筋坚决不能用。要用一定经过除锈,还要严格验收。”

看到范玉恕这么固执,同事劝他:“老范,‘干活不依东,累死也无功’,甲方是咱的上帝。为这件事和人家闹僵了,没咱好果子吃。”范玉恕答:“影响工程质量的,即使是甲方提供的也不行。”就这样,这批钢筋又被拉了回去。

三建公司现有同时施工的工程70余处,要全面兑现“确保不向社会交付一平方米不合格工程”的承诺,并非一件容易事。

范玉恕把工作压力变成自己的岗位责任。为了协助总工程师抓好日常的质量管理,他统筹安排,每天早起晚归,牺牲了自己的全部“双休日”和节假日,坚持每个月都要把正在施工的本地、外埠工程逐个转一遍。本来公司考核他的指标是对在施工程监控率80%,可他要求自己必须做到100%。 范玉恕在抓好企业全员质量教育、管理培训和动态监控的同时,带领有关人员编制了有关“工法”,使三建公司上有国家规范、下有企业工法,逐步实现了企业质量管理由“人治”向规范化迈进。

在范玉恕和企业全员的共同努力下,三建公司已连续5年保持工程质量一次合格率100%,优良率85%以上,国优鲁班奖工程已达14项,工程质量创优水平在天津同行业中首屈一指。

模范感言

老老实实做人,结结实实盖楼,确保不向社会交付一平方米不合格工程。


6、尚金锁:毕生打造诚信招牌

尚金锁,中共党员,1951年10月出生,河北省柏乡县人,现任河北柏乡国家粮食储备库主任、国家粮油储检高级工程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全国劳动模范,第九、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http://archive.wenming.cn/jddzhr/2010-08/31/xinsrc_03308073011301711530321.jpg

全国诚实守信道德模范尚金锁(查看事迹)

尚金锁完成了15项科学保粮技术,其中两项填补国内空白;他编绘的“粮食保管一年早知道示意图”,被业界称为“粮食保管小词典”。他领导的柏乡粮库实现了连续20年盈利上台阶,人均创利、人均经营量、吨经营量费用开支3项指标连续10年在全国同行业名列前茅,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粮食系统先进集体等称号。

河北省柏乡县赵村农民王振海家种的地就在柏乡粮库的墙外头,提起粮库主任尚金锁,王振海说,“在俺们村没有不竖大拇指的,从俺们嘴里说不出尚主任半个‘不’字。”

靠着诚信经营,在全国粮食企业长期亏损的形势下,尚金锁把一个员工6人、资产70万的小粮库,发展成员工100人、资产1亿元的全省最大的省管粮库。

“经商如做人,诚信为本。”这是尚金锁任粮库主任20年来一直坚守的经营之道。不欺、不瞒、不糊弄,诚诚恳恳待客户,明明白白做生意。通过多年努力,柏乡粮库的业务伙伴由十几家发展到25个省、自治区、市的300多家。

有一年,浙江一位业务员来粮库购玉米,见这里有大豆,想购一批供当地做豆浆用。当时,库里有两种大豆:个儿大、粒饱满、色泽鲜亮的东北大豆;豆粒秕、色泽暗、个儿小的河北大豆。这位业务员相中了东北大豆。粮库工作人员一听就笑了,知道浙江老兄不太懂行。因为,东北大豆出油率高,出浆率低,河北大豆恰恰相反。工作人员把实际情况告诉给客户,建议他购进河北大豆。这位老兄半信半疑,有点不情愿。于是,工作人员建议他一样一半少买点,回去做个对比。这位客户回去一试果然应验。经历了这件事,浙江客户年年都从这里购粮食,而且还主动拉来了十几家新客户。

尚金锁制定了12章86条的《诚信经营守则》,对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不应该做什么,都规定得明确具体,不空泛,便于考核和监督,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严格执行,令行禁止,不讲人情,不看面子,也不搞下不为例。制度规定,凡是外销的粮食,装运前要过两次风、两次筛,坚持做到“五不销”:超水杂不销,虫粮不销,质次不销,破包漏袋不销,不符合合同要求的不销。怕运输中麻袋破损,一律用新麻袋或一次性新麻袋包装。国家规定,发运粮食麻袋口要缝9—11针,他们缝11—13针,贵重品种则迂回缝24针。怕中途脱秤,每袋要多装半斤。怕车厢污染,节节车厢铺上苇席。几项算起来,每发一个车皮的粮食,就增加成本300多元。但柏乡粮库始终坚持这样做,从没变过样儿。为了明确责任,尚金锁要求按麻袋口绳红、黑、蓝3种颜色的不同组合方式,分别标示每个单位每个人,无论哪一麻袋粮食出了问题,根据麻袋口绳的不同标记,马上就可以查出这袋粮食是谁验质、谁过秤、谁保管、谁包、谁出库、谁上站、谁押车,分清责任,严格赏罚。

由于信誉度高,柏乡粮库连续16年被评为全省金融信贷AAA企业,是全省唯一连续16年获此殊荣的企业,也是全国唯一荣获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首批黄金客户称号的县级粮库。

模范感言:

经商如做人,诚信为本。


7、徐丽珍:寒门绽放“诚信花”

徐丽珍,女,共青团员,1987年6月出生,福建省寿宁县凤阳乡基德村村民。2003年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2005年4月6日,在温州名欧咖啡店拾获一个装有总计超过1300万巨款的皮包,及时归还失主。2006年,被评为2005感动温州十大人物。现为寿宁县杨梅洲旅游管理处工作人员。

一个18岁的农村女孩,拾得1300万元巨款归还失主,并谢绝了1万元的酬谢。这是关于全国十大诚实守信模范——福建寿宁姑娘徐丽珍事迹的最简单叙述。可是,鲜为人所知的是,“拾包者”徐丽珍曾有过两次“丢包”的经历。更鲜为人知的还有,1万元对于徐丽珍和她的家庭究竟意味着什么?在这个近乎传奇的故事背后,是一个贫困农家对于道德和诚信的坚持。

http://archive.wenming.cn/jddzhr/2010-08/31/xinsrc_03308073011305001176022.jpg

全国诚实守信道德模范徐丽珍(查看事迹)

1300万元巨款的考验

时间回到2005年4月6日下午。当时,徐丽珍正在浙江温州市大南门名欧咖啡店当服务员。下午四五点钟正是咖啡店里顾客最多的时候,一桌顾客刚刚离去,徐丽珍立即上前收拾座台,突然发现桌旁的窗台上放着一个大皮包。

“这显然是客人遗留的。”徐丽珍马上意识到。她提起那分量不轻的包,追到店门口,没有看到那桌顾客的身影,于是按店里的规定把包交到办公室,由大堂经理负责登记。

当大堂经理和其他工作人员一起打开皮包进行登记时,包里的东西把他们吓“坏”了——护照和身份证、120欧元现金、16.3万元的现汇现取汇票、十几个存折,其中一个存折的存款余额达1200万元……金额总计超过1300万元。

此时,徐丽珍已经回到大厅继续忙碌去了。“我真的没想到包里有那么多钱。”事后,徐丽珍说,“这是很平常的一件事。”在咖啡店工作3个多月以来,拾到小皮包、手机等立即上交,对她来说,早已不是第一次。

咖啡店一边报警,让警方帮助寻找失主,一边通过包内名片联系失主本人,最后终于将所有的财物“完璧归赵”。当经理想起要告知徐丽珍一声时,她已经和往常一样下班了。当晚闻讯而来的电视台记者也扑了个空。

第二天,失主法国法华工商联合会副会长王先生赶回咖啡店,一定要见见徐丽珍,并拿出1万元现金要酬谢她。徐丽珍婉言谢绝了:“这是我应该做的。这钱我不能要。”那时,徐丽珍一个月的工资不过800多元,1万元相当于她一年的收入。

徐丽珍说,之后发生的事情让她感到忐忑,她只是做了一件很平常的事情,社会却回报给她太多。很快,徐丽珍成了温州的新闻人物。许多市民打电话给她,甚至专程来到咖啡店,不为喝咖啡,就为来看看这个善良的福建姑娘。 徐丽珍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一个温州小女孩在父母及奶奶的陪伴下来到咖啡店,一定要和她合影。“你把这么多钱都还给了失主,真是好样的。”年轻的父母不停地夸赞徐丽珍。年迈的奶奶则对小女孩说:“长大了也要像这个姐姐一样。”

2006年3月7日,在2005感动温州十大人物评选揭晓暨颁奖晚会上,仍在温州打工的徐丽珍一出场,观众席上就爆发出阵阵雷鸣般的掌声。

评选活动组委会这样评价徐丽珍:巨款是一道考题,来自贫困农家的女儿交出了一份精彩的答案;一位新温州人,用一颗金子般的心,诠释着诚信的真谛;一个在她自己看来最平常不过的举动,见证了一个不染尘埃的灵魂。

“我知道失主的心情”

16岁就开始外出打工的徐丽珍自然知道金钱的宝贵,但她说,她更知道丢失财物后的心情。在打工之初,徐丽珍曾连续遭遇“被偷”、“丢包”的经历。

2003年初中毕业后,徐丽珍选择了外出打工。当时,哥哥刚刚考上大学,为了凑他第一年的学费,贫困的家里已经欠了一大笔债。

打工的第一站是福建省泉州市,徐丽珍在当地一家包袋厂做车工。进厂不久,她和工友的住处被盗,钱包和存折都被偷了。徐丽珍回忆说,当时工作没多久,被偷的现金和存折上的钱都不多,只有几百元。可是因为少了这几百元钱,之后的两个多月她只得靠东借西借才撑下去。

“这个丫头,当时打电话回家都不敢说。”母亲高淑姿说。“不说是怕爸妈担心。”徐丽珍说,“他们知道了也帮不上什么忙,只会多添了烦恼。”于是,直到过年回家,她才告诉父亲,身份证“掉”了,得赶紧补办,“出门打工用得着”。

打工途中困难不少,但为了不给父母增添烦恼,徐丽珍给家里打电话总是这样“只报喜,不报忧”。还在家念书的时候,她就发现,在外打工的姐姐打电话回家只要说了什么不开心的事情,爸妈就要伤心好几天。自己出门后,她“学乖”了,每次打电话回家都说自己过得很好,更多的是对爸妈嘘寒问暖。

2004年夏,徐丽珍改去浙江温州市打工。因为温州离家乡寿宁县近,有事回家也方便些。

可是,第一次踏上温州市区时,徐丽珍又不小心把包遗忘在车站的公用电话亭了。虽然有了上次的经验后,包里没有放重要的东西,但毕竟还是让那几天的行程多了些许不方便。“以后碰见谁掉了东西,我就会觉得心里和他一样急。我知道失主的心情。”

两次“丢包”经历不曾让徐丽珍怨恨过谁,却让她淳朴的心更能顾及他人。

即使是在泉州,徐丽珍说,她印象最深刻的既不是被偷,也不是一连两个月用水不方便,而是“厂里一到最忙碌的时候,老板和老板娘也都亲自到厂里帮忙干活。这让我觉得做事情必须靠自己踏踏实实去做,没有天上掉下馅饼的事情。”

或许正因为此,面对失主送来的1万元酬金,徐丽珍不假思索地谢绝了。

困难重重不言片语

捡到一个包,还给失主,在徐丽珍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事,即使包里有1300万元的巨额钱财。直到一批又一批的记者前来采访,徐丽珍才突然觉得这是件“大事”,于是打电话回家报告了这个“奇遇”。

“天啊,怎么会有这么多钱!”无论是家里的父母,还是在外读书的哥哥和务工的姐姐,都这样惊叹。1300万元,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即使只是1万元的酬金,也能够改变这个贫困农家的现状。但听到徐丽珍谢绝了那笔酬谢,一家人在电话里都说“你做得对”。

但是,钱却一直是这个家庭的大问题。直到如今,徐丽珍一家仍然住在寿宁县凤阳乡基德村一栋已建近百年的旧房中,屋子里像样的家具没几样;哥哥上学欠下的几万元钱至今还没有还上;为了补贴家用,除了丽珍姐妹俩长年在外打工,连母亲也常在农闲时分到附近的县城当保姆。

父亲徐传寿还记得,3年前,他过50岁生日时,徐丽珍寄回了外出打工积攒下的第一笔700元钱。“小妹(家人对徐丽珍的昵称)在外挣钱不易,可是她一直省吃俭用,这几年总共寄回了六七千元。”

村里的乡邻们都说,丽珍从小就是个爱劳动、照顾家的孩子。上学时,别人家的孩子放学后免不了要在外玩耍片刻,徐丽珍总是早早地回家帮忙干农活。当地每家每户都种茶叶,出茶时节,采茶成了重活。徐传寿说,小妹五六岁时就跟着一道去,提个小袋子学采茶,“等她十三四岁,就采得比我快了!”

徐丽珍记得的,却是日常生活中父母的点滴教诲。平日里,家里向邻居借了米面、借了油盐酱醋,进城买回后总是要第一时间还上。五六岁时,她在村口的一家小店铺门前拾到10元钱,回家交给父母,父母拉着她的手守在村口等到了失主。“爸妈从小就告诉我们,做人就要诚实本分。别人的东西就是不能要。”

2007年9月,徐丽珍被评为全国诚实守信模范,消息传回寿宁凤阳乡,乡党委书记陈含玉说,“他们一家都是这样朴实忠厚的人。”陈含玉介绍,当时,各级领导到丽珍家看望她的父母,问家里有什么困难,他们连连说没有什么困难。可是,陈含玉仔细一了解才知道,丽珍的父亲徐传寿身体一直有病,不能干重活,而母亲高淑姿前几个月被毒蛇咬了一口,身上的浮肿直到现在也还没完全消除。

“可是,他们却什么都不愿意说。”陈含玉说,“有这样朴实的父母,所以有这样的儿女。在这样艰苦的家庭环境,丽珍有这样的行动更是难得。”

如今,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关怀下,徐丽珍已被破格安排到寿宁县杨梅洲旅游管理处工作,并将成为寿宁旅游的“形象大使”。她还报名参加了旅游专业的中专课程学习,得以继续当年被迫中断的学业。

直到今日,谈及“拾包”之事,徐丽珍说的第一句话还总是“这是很平常的一件事”,而她的父母也说,“如果碰到同样的事情,她的大姐肯定也会这么做的,我们这很多同样的孩子都会这么做的。”

模范感言:

我觉得做事情必须靠自己踏踏实实去做,没有天上掉下馅饼的事情。

(来源:半月谈网 责任编辑:邓植尹)